深圳市少年宫

揭<地心引力>救援真相 相关设备50年前已问世


《地心引力》中逃离空间站的一幕

  《地心引力》中,男航天员和女同事从航天飞机出舱维修太空望远镜时,遭遇太空碎片袭击。好在男航天员身背载人机动装置,拉着女航天员飞往国际空间站避难。如果现实中出现类似的情况,身在外太空的宇航员该如何自救?

  美国早在20世纪70年代设计航天飞机时就考虑过太空逃生的可行性。当时构想了一种充气锥伞式的单人返回器,航天员可身着航天服蜷在锥伞中心的球形充气织物舱内——像透明球中的老鼠一样——再入大气层。但已建成的两个营救舱从未使用过,更没有进行过太空实验。1985年,有人提议通过载人机动单元(就是影片中男航天员背着的装置,可以不连接脐带任意飞行)转移至营救舱,或是搭救在太空中处于危险的宇航员。但这些计划也只停留在纸面上。

  2003年,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返航时失事。一些美国媒体认为NASA应该事先发射另一架航天飞机与之对接,把哥伦比亚号上的航天员救下来。NASA从谏如流,在2005年航天飞机复飞前组建了一个由4名航天员组成的应急救援小组,随时准备乘另一架航天飞机升空,执行救援任务。

  俄国人对太空救援的兴趣发生得更早。1969年,航天员曾通过联盟4号、5号飞船进行太空行走,被认为是演练出舱营救航天员的试验。就在同一年,格利高里-派克主演的一部《蓝烟火》(Marooned)上映,里面有遇险的美国航天员出舱,最终与苏联飞船对接获救的情节。该片荣获第42届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所以《地心引力》也应该星途坦荡。但要像《地心引力》中那样,人员在不同国家航天器中转移逃生,只有在1975年的阿波罗-联盟号飞船对接和1995年航天飞机与和平号对接试验完成后才有可能。

  航天事故的发生往往极其突然,根本来不及展开救援行动。在三起造成人员死亡的重大事故中,苏联的联盟11号、美国的挑战者号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的航天员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设备自救。

  航天飞机退役后,目前国际空间站只能靠联盟号飞船充当救援工具。最坏情况是空间站发生了不适合人居住的事故(如着火、爆炸、碰撞、气压迅速消失),必须紧急撤离。由于事发突然,要用预先计划的程序。若航天员正在航天器外工作,要重新回到空间站并在进入飞船前脱掉舱外航天服。联盟号的快速反应时间约10分钟,在十万火急的情况下3分钟就可离开空间站。但它只有3个座位,而空间站上最多会有6名航天员,所以一般总有两艘飞船停泊在国际空间站上。

  更大的、具有救援功能的猎户座飞船正在研制中,它将具有自动脱离轨道并载着6个人着陆的功能。前提是这6个人要在一分钟内从空间站的各个位置出发,抵达救援飞船。所以,生命就是在与时间赛跑,在地面上如此,太空里更是这样。


收藏 打印文章 点击: